明信片
李明璁 (20080412)
一開始,我們會寫明信片,寄給某個在遠方的親友。
無論是從旅途寄回故鄉,或從自家寄往異鄉,明信片多半是揮手召喚的姿態
:「真希望此時你也在此啊」。它明快地呈現當下,我們有多渴望立即壓縮空間
、天涯咫尺;然而它跨越這遙遠距離的速度,卻是好整以暇的緩慢。
相較於電話、簡訊、和網路—這些即時連線、同步傳達的媒介物,明信片倒
像是博物館裡的懷舊玩意,幾乎沒了實質功能。在這個email年代,信箱裡會出現
的多半都是帳單、宣傳DM、或任何與工作相關的文書。單純只為了想念、分享和
問候的明信片,如此罕見而珍貴。
於是抵達的明信片,總會被好好安置:貼起來,壓桌上、或收藏起來。因為
它無所求也無所用,反倒就有趣味也有感動。就算再不浪漫的人,也難以否認收
到時的幸福感。是啊,手機掛斷、MSN下線,再多的共感轉瞬逸失;但明信片,
慢了十萬八千里的明信片,卻能投射更持久的想像。
於是,我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旅途中,寫明信片給返家後的自己。
明信片如此輕盈,是旅行中最沒有負擔的紀念品,但它承載的東西卻可能頗
有重量。像只小杓子般,它輕輕瓢起了一匙沈甸甸的城市歷史,以便讓我們吞進
自己的記憶之海。明信片上原有的圖,和你所填上的字,都是一次精巧的取樣、
一輪機遇的對話、或一個呼吸的註腳。
法國思想家de Certeau曾言,正如語言必須被述說,其意義才成立;城市之
所以為城市,關鍵不在於它的空間構築,而是因人們反覆行走其中。異國之都的
行腳修辭被放進了明信片,明信片則把書寫者嵌入了城市。十幾平方公分的空間
,是旅人與城市相互繁殖記憶的私密領地。
然而明信片不只是記錄旅行的客體,作為一個主體它也經歷了自己的旅行。
起點,是大量複製的印刷工廠或平凡無奇的觀光賣場,然後在咖啡館在火車
上在午後陽光或靜夜冬雪中,被一筆一畫地書寫;慎重貼上郵票確認地址,它進
入信箱又被取出;蓋上城市名字的印記,以及只此一次無法回頭的時間,它前往
機場;飄洋過海,風吹日曬,它不疾不徐地移動。最後才在接近遺忘的邊緣,抵
達我們。
明信片沒有信封,缺乏任何保護,所以它注定要磨損、凹折、甚至髒污,但
這卻不損其生命光澤。比如郵戳,宛如永恆的臨別之吻;而風霜雨露則銘刻了它
浪游的痕跡。這是種波西米亞式的情懷,它無視精準的時間控管(有時不知為何
得隔了好久才會收到)、也缺乏「有何效用」的理性計算。
循著如此詩意的聯想,我不禁憶起日本朋友史生,和他的明信片。
2001年新春,史生回老家時,收到一張自己完全不記得的明信片,上頭畫
了個年輕人,騎著重型機車要環遊世界。那是1985年他十六歲時,在萬國博覽
會現場透過「時空膠囊」所寄出的,主題是:與未來自己的約定。當時,已三
十三歲的他,每天別無選擇早出晚歸地,為一家知名企業賣命。
這張樸素作夢的明信片,對他而言既像嘲諷更是提醒:自己的人生該當如何
、理想的追尋有何意義?隔年,他毅然辭掉了工作,以極為儉樸刻苦的預算,完
成十七個月的環球之旅,履行自己青春的承諾。
某天,我也收到了史生在旅途中寄來的明信片,相當開心且感動。然而那當
時,我正處於人生最為不安與掙扎的狀態;我多麼希望,就當我一時忘了,未來
的不久,我也會收到年少時寄給自己的美好約定,以一張認真塗鴉的明信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很喜歡的一篇文章。
因為我也很喜歡明信片這玩意兒。
不管是寫明信片or收到明信片,都喜歡得不得了。
在追求快速的網路世代裡,某些緩慢似乎都變成了一股詩意。
明信片最讓吸引我的或許是那份淺淺淡淡的距離感。
與文中所提的「真希望此時你也在此啊」有些不同,
而是「雖然你不在這裡,但我目前很好,現在則是突然想到了你。」
不同於電話的直接,語氣的甜暱與拒絕都是那樣的反射性。
明信片卻是充滿隱匿,一字一句斟酌著下筆。書寫充滿了盈盈的畫面。
然而,那也或許是某種避走。
從次時此刻此地抽離,而將心神投注入小小白白的一方紙片之中。
冒然地往不存在此時此刻此地的某人投遞。
如同往黝黑的井裡投小石子似的。
也或許是某種對固著的嚮往,當我們都處於變動之中。
尋覓一個固定不變的地址得以投遞。
總會搬遷、離開、出走、散落。 總會的。
在一次次更新目前住址的動作裡,我們流動著。
一個新的地址、一個新的工作、一個新的方向與目標...。
或許某天我會找不到可以投遞的新地址寫明信片給你,(這是很有可能的)
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,總有一些會被留置在舊有的地方。
......。
簡單的一件事(書寫投遞一張明信片)卻被我轉了那麼多彎。
麻煩捏。
在層層的皺折之中,
我還是會寫著明信片給你。給你們。也給自己。
- Apr 20 Sun 2008 15:25
明信片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